“这场整合不是为了对外讲故事富兴配资,而是为了让吉利先打赢眼前的淘汰赛。”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的背景下,电池技术的创新与产业链整合已成为车企争夺未来话语权的核心战场。
4月23日上海车展期间,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对外披露了其电池业务整合的关键动作,成立独立的电池产业集团吉曜通行,将神盾短刀电池与金砖电池两大技术品牌整合为“神盾金砖电池”,“神盾”代表吉利极致的安全系统,“金砖”代表吉利行业领先的电芯技术。
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吉利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战略升级,也折射出中国车企在全球电动化新周期中,如何通过资源整合、技术聚焦与供应链协同构建核心竞争力。
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兼CSO郑鑫向高工锂电表示,此次整合是贯彻吉利控股集团《台州宣言》战略框架下的关键举措,通过“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支柱实现资源优化与竞争力提升。这一整合并非单纯的品牌整合,而是涉及到集团内与电池相关的所有业务、人才、产能基地等全链路整合。
过去,吉利旗下电池业务分散于多个主体,如耀宁、极电、耀能等基地以及与宁德时代、欣旺达等企业的合资公司。这种分散布局虽能在短期内满足不同品牌需求,却也带来资源重复投入、技术标准不统一、协同效率低下等问题。
当前,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技术迭代速度、成本控制能力与产能稳定性直接决定车企的市场地位。通过整合,吉利能够集中研发资源、统一技术路线、优化产能分配,并降低供应链管理复杂度,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
郑鑫透露,整合后的吉曜通行将聚焦“爆款电芯”战略,将产品线收敛至10款以内,每款电芯产能规划不低于5GWh。这种策略既符合规模化降本的逻辑,也避免了技术路线过度分散导致的资源浪费。
值得关注的是,吉曜通行并未采取封闭的垂直整合模式,而是强调社会化分工与产业化合作,打造全球协同与生态共赢的格局,携手全球产业生态伙伴共同创造价值。
整体来看,电池业务整合是吉利战略整合中的关键一环,能够为其后续的产品矩阵迭代及规模化竞争筑牢底层支撑,同时也将让吉利更具韧性地参与到下一阶段的激烈市场竞争当中。
安全平权与爆款电芯的“双重逻辑”富兴配资
在技术层面,吉利此次整合的核心成果是将神盾电池安全系统与金砖电芯合并为“神盾金砖电池”,并提出了“安全平权”与“短刀平权”两大理念。
安全平权:郑鑫多次强调,“安全是新能源汽车的底线,不应因车型价格差异而妥协”。
为此,吉利在电池安全系统上投入重金,神盾电池安全系统通过自研的电池包结构设计、热管理技术及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全场景安全防护。
且这一系统将覆盖吉利旗下所有品牌车型,从售价10万元的经济型车到百万元级高端车型,均采用统一的安全标准。这种“技术普惠”策略,不仅提升了用户信任度,也强化了吉利在安全领域的品牌标签。
短刀平权:短刀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与成本优势,被行业视为磷酸铁锂路线的“最优解”。然而,此前这一技术多用于高端车型。
吉利通过整合,将短刀电池下沉至吉利汽车的战略车型(如吉利银河E5),并提出“短刀平权”理念,让大众化市场用户也能享受行业领先的电池技术。
与此同时,金砖电芯的超级快充版本将聚焦快充能力,适配800V以上高压架构,主攻高性能市场。技术路线的分层布局,既满足了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也避免了内部资源“左右互搏”。
此外,吉利在技术储备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前瞻性战略眼光。一方面,聚焦磷酸铁锂技术体系,通过深耕电化学材料创新,持续推动电池能量密度升级迭代;另一方面,积极布局固态电池产业化落地及其核心技术的率先应用,并专门组建独立研发团队,全力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进程。
产能规划是电池整合战略的另一关键维度。整合后,吉曜通行将形成行业最大、最领先短刀电芯产能富兴配资,这些产能将优先保障极氪、领克等高端品牌的需求,并随着产能提升逐步覆盖更多战略车型。
然而,郑鑫并未盲目追求产能扩张,而是强调“先慢后快”的节奏。首先充分利用现有产能,通过提升产线良率和供应链优化实现降本增效。这种“效率优先”的策略,既避免了重资产投入的风险,也为应对未来市场波动提供了缓冲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的产能布局与全球化战略紧密挂钩。郑鑫指出,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车企必须加速本地化布局。吉曜通行的整合,正是为了增强吉利在电池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资源整合背后的淘汰赛逻辑
电池业务的整合,本质上是吉利构建电动化生态协同体系的重要一环。
根据《台州宣言》的战略框架,吉利已形成“两横七纵”布局,横向以极氪科技集团(高端市场)与吉利汽车集团(大众市场)双线驱动;纵向则围绕整车架构、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七大领域深化技术协同。电池作为“七纵”之一,需与整车开发深度绑定。
郑鑫指出,吉曜通行与整车厂的协作已超越传统的供应商关系,而是更高维度的协同作战,实现用户需求响应“零延迟”。
比如,在整车开发的关键阶段,电芯研发团队会深度介入电池系统的全流程开发,在安全、寿命、能量密度、快充等用户关心的核心问题上灌注最核心的资源,并且率先将固态电池技术和材料应用于现有电化学材料体系,提升关键性能,赋能用户体验。
这种紧密协作,不仅缩短了研发周期,也确保了电池技术与车型需求的精准匹配。
此外,在电池产业链的长期布局中,吉曜通行计划构建的是产业生态圈,即从资源,到产品技术,再到生态闭环的产业链格局。通过向上游延伸,与正极、负极材料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实现产业链生态共赢,这样既降低了关键材料的供应风险,又通过规模化采购进一步压缩成本。
吉利此次电池业务整合,折射出全球电动化竞争进入深水区的两大趋势:
其一,技术竞争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化能力。随着电动化技术逐渐成熟,车企的胜负手不再局限于某一项黑科技,而是取决于能否构建覆盖研发、制造、供应链与生态协同的全链条优势。吉利的“爆款电芯+安全平权+产能优化”组合拳,正是这一逻辑的体现。
其二,行业洗牌加速,唯有头部玩家能存活。郑鑫直言,未来三年将是动力电池行业的淘汰赛,市场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吉利的整合战略,本质上是通过资源聚焦与效率提升,在成本、技术与规模上建立壁垒,从而在淘汰赛中占据先机。
结语
吉利通过吉曜通行整合电池业务,不仅是一次资源的重新配置,更是一场关乎未来生存权的战略卡位。其“安全平权”的理念、“爆款电芯”的聚焦与“自主+开放”的生态布局,为中国车企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新的范式。
正如郑鑫所言:“这场整合不是为了对外讲故事,而是为了让吉利先打赢眼前的淘汰赛。”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中,资源整合的能力或将决定谁能在电动化新周期中笑到最后。
声明:本文章属高工锂电原创(微信号:weixin-gg-lb),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haochong1213)获得授权。往期精彩
■ 零碳竞速:7家电池企业2024年ESG报告透视
■ 冲刺固态电池交付,装备与技术协同纵深
■ 铁锂狂奔、三元式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变局”
]article_adlist-->信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